Logo

专注全人教育 释放卓越潜能

Dedicated to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Unleashing Greatness

top

优雅而适切的情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 一周精读

发布时间: 2020-08-17 10:06:21

简介: 今天,在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教育情境下,成人世界该给孩子怎样的情感教育呢?

情感,是一种可传递的语言代码,它可以通过表情、姿态来传递信息,可以与外界、他人交互作用,进而形成对社会文明、对集体生活的重大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已故中国情感教育研究开拓者朱小蔓曾说,由于情感的传递性、感染性、有信号放大及强化作用等特性,在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它所形成的特殊情绪氛围会笼罩、裹挟身处其中的个体,使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情绪体验,直接影响人的学习动机、态度、自我评价、价值观和精神状态等等。


今天,在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教育情境下,成人世界该给孩子怎样的情感教育呢?




优雅而适切的情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作者/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

来源:腾讯网


我不是儿童教育专家,也不是心理学家,我谈“情感教育”,不是从系统性的理论出发,而是从日常观察、体验和反省出发,谈谈感受,也包括一些失败教训。好在,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试错过程,身为父母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陪伴孩子一起试错,并且期待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


经过很多事情之后,我得出了一些经验:


  • 情感教育是两代之间的相互影响


情感教育不是由父母指向孩子的,而是相互的。父母在用自己的言行指导和影响孩子,同时孩子也反过来影响和教育父母,而且这种反向情感教育可能更加深刻。


  • 情感教育是发现孩子的情绪波段


读柏拉图《理想国》,发现他在探讨如何维持统治秩序时,有个不二法门,就是“上位者团结,下位者分裂”。


曾跟友人旅游,友人儿子五六岁。我们席地而坐时,他乖乖在一旁玩耍,一会儿编个花环给妈妈,一会儿编个给爸爸。我们起身散步,他乖乖尾随,突然抬头问,爸爸,我可以跑步吗?被允后,就在草原上跑了起来。


朋友告诉我“育儿秘籍”:父母在孩子面前保持意见高度的统一。不过,我对此是惊讶大于佩服。对统治者来说,秩序的稳定压倒一切,但是对父母来说,孩子的乖巧却不是压倒一切的。


乖巧,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标准。乖巧不过是顺从的另一种表达,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具有社会性的一面,但更希望他能充分地保有个性。父母不应该粗暴压制孩子的情感,而应该通过细心观察和体会,发现孩子独特的情绪波段,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特的情感表达。


什么是情感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个对于人的经典定义在后世遭到很多反对。当代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乔克认为“人是情感优先的动物”,在处理信息的时候,远非传说中的那么理性、中立和客观。恰恰相反,在理性思考之前,人类首先做的是情绪判断,这种情绪判断不仅在时间上优先,而且也比理性更为有利,因为它直接地激发和影响行为。


罗伯特·扎乔克说,任何词汇或者图像,只要多向人们展示几次,我们就会对它产生好感。这种把熟悉的事物标记为好的事物的倾向,可以称之为曝光反应。


道德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也在书籍《正义之心》中指出:我们大脑存在着类似照相机的曝光反应,它会把你熟悉的词汇和事物自动标识为好的、坏的、喜欢的、厌恶的。这种曝光反应的速度非常迅捷,只需要200毫秒。


这是什么概念?一秒有1000毫秒, 200毫秒是多么短暂的过程。换句话说,当你看见跳跳虎或者米老鼠,会立刻产生好感,然后才理性思考喜欢的理由。可见,理性是情感的慢动作,理性是情感的马后炮,理性是情感的奴隶,所以理性的教育、理性的说服,无论在时间的优先性还是重要性上都要落后于情感教育。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各种曝光效应中,接受一整套黑白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建立起一一对应的情感反应。比如:妈妈是温柔的,奶奶是慈祥的,爸爸是严厉的……这种不假思索的情感反应,在心理学上叫做“模式匹配”,它经济实用、迅速自发而且惰性十足,一旦形成就很难通过理性说服加以改变。


乔纳森·海特在《正义之心》当中曾罗列六种作为道德基础的直觉,这六种道德直觉是两两对应的概念,它们分别是:关爱和伤害、自由和压迫、公平和欺骗、忠诚与反对、权威与颠覆、神圣与堕落。


乔纳森·海特认为,在美国的政治光谱中,自由主义最在意的道德基础是前三个,反映在社会和公共政策上,就是关心弱势群体,反对强权压迫,强调对穷人的同情等等。而保守主义者则涵盖了全部六个道德基础,他们更愿意牺牲关爱以实现其他的道德目标。


我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来说,儿时接受怎样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到底偏重于关爱、自由和公平,还是偏重于忠诚、权威和神圣,会塑造完全不同的人格和情感。从教10余年中,我深刻体会到,有不少学生虽有出众的智力,也接受了好的教育,但年幼时在情感教育上存在重大缺陷,他们的人生之路并不顺畅。


我在一次采访中曾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是一个有正义感,对伤害他人的行为感到愤怒的人,是一个对自由充满渴望的人,而这一切都不是通过讲道理塑造的,而是与她从小接受的一系列情感教育息息相关的。


很多人会美化孩子,说他们是堕入人间的天使。事实上,孩子们也有可能是闯入人间的小恶魔,他们缺少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缺少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情感教育,长大后出现各种虐猫、虐狗或者校园霸凌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一句话叫言传身教,但言传不如身教,规范的力量不如示范的力量。父母和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情感教育往往体现在生活细节当中:


比如你收快递的时候,有没有对快递小哥说你好;比如你跟长辈相处时,有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敬或不耐烦,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孩子的兴趣培养


怎么培养和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呢?我总结了十二个字:现身说法、反复确认、小心呵护。


现身说法,就是身教;反复确认,不只是口头确认,还要仔细观察,特别是孩子的专注力。大家都说,孩子只是三分钟热度,但如果他在某件事上保持很高的专注力,就说明他对此充满热情;孩子的内心比较脆弱,容易因小小挫折而放弃,“小心呵护”显得格外重要。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做《幸福像花儿一样》,这个剧名契合我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在古希腊文当中念做ευτυχíα。怎么翻译它是一门学问。有人翻译成Happiness(幸福),有人翻译成Pleasure(快乐),有人翻成Success(成功)。我觉得最好的翻译是Flourishing,就是绽放、繁盛。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天赋、潜能,而一个幸福的人生、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就是潜能得到充分绽放。


有人说,如果孩子天赋平平,再怎么绽放也是普通人,该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天赋平平没有关系,只要他接受过良好的情感教育,有很高的情商能平和地生活,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工作,有让他感到享受的兴趣,那么即便他是一名厨师或者图书管理员,也会快乐生活,认识到世界的美好和身于其中的无限乐趣。


有人问我怎么定义幸福。我说,如果一个人有幸做喜欢做的事,有能力做,还做成了这件事,那就是幸福。事实上,如果能够发现兴趣所在,哪怕没有天赋做这件事,哪怕最终没做成,只要乐在其中,他就是幸福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正确的情感教育以及兴趣的发现和培养,便是让孩子过上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




社会情感教育:培养独立、负责任的学习者


作者/郑钢(上海市三林中学东校党支部书记)

来源:“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


曼德拉在成为总统之前,曾在牢中服刑27年。有人研究曼德拉,认为让其生存下来的并非体质,智力和生存技巧,而是目标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坚持力。


建立一个民主和自由的社会是当时曼德拉的目标,即使陷身囹圄,他也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生存和努力。他是一个嗜书如命,酷爱阅读的人,白天要服刑承担繁重的劳动,到了晚上挑灯夜读,手不释卷。他硬是把“罗本岛监狱”变成了“罗本岛大学”。


他后来说,监狱生涯对他来说十分宝贵,他有了大把时间用于读书,通过默默读书,他改掉了急躁的脾气。漫长的牢狱折磨,让他学会安静自己,知道如何面对苦难。他的生活极其有规律,早睡早起,坚持锻炼,不吃油腻与甜食,这些习惯形成于狱中,一直到死都没有变过。其实,曼德拉这些品质就是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



SEL, 社会情感学习,是近年在国际教育领域被热烈讨论的领域。2018年底,美国一个教育研究机构发布《2018年美国教育趋势》报告,揭示如今美国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20个教育发展趋势,社会情感教育位列第十二位。


社会情感能力是什么?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实施SEL的十大基本原则。2005年 CASEL颁布社会情感学习的五项核心技能:


  • 自我意识: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有能力准确地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有充分的自信、乐观和成长型思维。


  • 自我管理:在不同的情况下成功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有效地管理压力、控制冲动并激励自己。具有为个人和学术制定目标的能力。


  • 社会意识:基于道德准则、安全考虑和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做出有建设性的选择的能力。对各种行为后果的现实评估,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考虑。


  • 人际关系技能:与不同的个人和团体,建立并保持健康和有益的关系的能力。能够清晰地沟通倾听、与他人合作、抵制不适当的社会压力、建设性地进行冲突谈判以及在需要时间寻求和提供帮助。


  • 负责任的决策:能够从不同的背景和文化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人。具备理解行为的社会和道德规范、认识家庭、学校、社区资源和支持的能力。



CASEL还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提出目标,如自我管理能力,7-8岁学生能用单词表达情感,延迟满足感,当难过时具有应对能力,处理变化;9-10岁学生能正确表达情感,在大多数情况能控制愤怒,维护权利,展示良好的体育精神;10-13岁学生能尽可能独立完成作业,学会管理恐惧,能够制定个人目标。


在梯度性和序列性的目标下,随着年龄递增,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会不断提升,当然这建立在正确、及时的教育干预和系统的学习前提下。


社会情感如何教学?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忽视他们每周在学校超过40个小时的社交情感学习需求,将是一种浪费。学校也是学生面对社会交往、挑战和个人成长机会的地方,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推进社会情感教育学校,主要有三种社会情感教育形式。


  • 开设专门系统课程


国外很多学校用专门的课程落实社会情感教育,目标清晰,技能显性,可控性强。比如美国“狮友探路”课程影响较为广泛,采用如团队合作、分组讨论、同学互教、小组反思、问题解决等方式。


  • 有机融合学科教学


任何有效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社会情感教育也不例外,无论是CASEL机构,还是很多学校,都将社会情感教育融合在学科教学。语文学作品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就是社会情感教育的资源。如在读到故事人物欣喜若狂时,让学生讲出人们的脸部表情或者声音,文本是如何描述的。然后互换角色,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故事,用更多细节来说明“欣喜若狂”,还可以在纸上写出不同的脸部表情,或者嫉妒、仇恨等不良情感。


在美国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中,“数学建模标准”就要求学生通过掌握“社会意识”来理解数学题中的个人或群体需求;在“复杂文本标准”中指出,学生应掌握“社会意识”以接受他人的观点。当然,学习目标的制定、课堂的倾听技能、学习自我管理等等都是学科教学中培养社会情感能力的主要途径。


  • 融入项目化学习的教学


项目化学习,主张基于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学科核心内容的同时,也要学习关键技能。CASEL的专家认为,高质量的设计和教学一定能将社会情感能力自然地嵌入到项目中。Mike kaechele 开发了社会情感能力与项目化学习技能对应关系,见下图:



有个项目化学习主的题是“数据中的心脏病”。教师提供学生一张关于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胆固醇的数值。学生比较数值,分析原因,提供对策,最后呈现结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去研究、识别、分析,制定方案和解决问题。


从社会情感教育的角度,这个案例涉及以下维度:


  • 自我意识维度,让学生意识到人的健康与饮食和工作方式有关

  • 自我管理维度,理解什么是健康与不健康

  • 社会意识维度,理解社会和地区差异以及社会和文化会影响人的健康

  • 人际关系维度,与社区医生、官员甚至科学家合作制定方案

  • 社会责任,使用资料和自己的研究提出建议,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PBL教学框架的兼容性很强,包含许多进步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目标,很完美地连接了社会情感教育的理念。




朱小蔓对话朱永新:教育不应该“忘情负义”


作者/朱小蔓、朱永新

来源:《读书》 2012年01期,有删减


 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情感品质


朱永新:小蔓教授,最近有名校连续发生学生跳楼事件。你认为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朱小蔓:原因很复杂,但与我们教育只关心分数、考试,较少关注情感培育、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也有很大关系。


朱永新: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有点“忘情负义”,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关怀缺位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读过你的《情感教育论纲》,你呼吁重视人的情感品质,建构一套情感教育思想理论。


朱小蔓:现在国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关注,但是应试教育依然盛行不衰。学生的创造活力不强,许多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


朱永新:是的,他们并没有表现为积极的情感状态。


朱小蔓:人与生俱来就有探索创造的冲动,有与人联系、交流的欲望,有对秩序、格局的敏感,这是人性的潜能,它在儿童身上自然产生,像一个原始的胚胎,具有无限分化的可能。如果我们呵护它,在不断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分化、整合,循环往复,就会积淀为饱满的,具有生产性的精神情感。反之,就会产生负面的、破坏性的情感,如自杀、暴力、倦怠等。你这二十年不断倡导阅读,通过阅读促进精神发育,与情感教育的主张是一致的。


朱永新你曾经给情感教育下过一个定义: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后来,你又进一步明确:情感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


朱小蔓:现在我们知道,创造性活动和真正的“理解”离不开情感活动,甚至激情。今天,脑科学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所激活的,恰恰是自我意识、他心想象和场景记忆这三种功能所在的脑区。这些,从脑科学上证明我们的教育假设:优质的情感是孕育人性真善美的种子。


朱永新: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并不是只关心情感,不关心认知的教育。它反对以认知发展为名,忽略、牺牲人的情感。


朱小蔓:是的。现在认为,人类有两种认知形式,即冷认知和热认知,情感被称为热认知。热认知对道德发展必不可少,对认知发展也极其重要。当我们自觉使用情绪情感作用机制时,知识学习过程不仅作为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且伴随有情感动力机制。情绪展开的过程有一个动量存在,构成一个场所。如果学生的情感、心灵没有因为对学业的厌恶、拒绝而闭锁、僵硬,那么开放的、自由活泼的心灵便是一块播种并生长真、善、美人格品质的丰茂绿地。


 教师成长,情感素质不可或缺


朱永新:现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往往强调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技能上的“专业性”。其实,我更加喜欢用“成长”而不是“发展”的概念。


朱小蔓:我赞成你从生命体角度认识教师专业化。如果没有教师本人对所教学科的挚爱甚至痴迷、执著的情感,没有经常性的自我肯定,不但走不远,也无法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


朱永新:是啊,教师要有教育理想,应该天生不安分、会做梦。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朱小蔓:另外,教师的情感观察能力、敏感性,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这些既有技巧性的,更有来自人文素养本身。


朱永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人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赞同三维目标及其统整的课改理念。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及其在具体如何运用,还缺乏清晰了解。


朱小蔓: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对所教学科有挚爱甚至痴迷、执著的情感,有对胜任学科教学的自我肯定,这对学生有情绪感染与教育作用。


朱永新:我们新教育实验就明确提出,希望老师成为汇聚在知识篝火边的一群探索者,虔诚的传教士。没有这样的精神,难以让知识复活。数学家、教育哲学家怀特海说,价值镶嵌在事实之中。优秀教师往往也以其知识学养背后的情感与价值观吸引着年轻人。


朱小蔓:也正因如此,教师应该善于发现与捕捉,主动建构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具有情感教育价值的内容,结合学科史实与栩栩如生的人物进行拓展,艺术地呈现出来。那些富有价值的传递不仅是陈述的、说明性的,也是叙事性的、人文解释性的。教师的这类能力,与个人的价值观相关,与其生活史、阅读史以及道德悟性相关,是有一个积累、修炼过程的。


朱永新:是的,教师应该创造对学生有意义的、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事件。


朱小蔓:知识,只有与生活,与生命产生深刻共鸣,才能够成为学习者自己的东西。善于引导学生经历这个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意志的训练,是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教育:让孩子驾驭瞬间的风浪


作者/Grace Rubenstein 

来源:“迈南研学”微信公众号


是谁教会了你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答案是没有人,是你自己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灌木丛中开辟了一条路。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虽然我们的内心世界不是学校教我们的,但它应该成为学校教授我们的部分。他们认为,情感技能在儿童教育中应该与数学、阅读、历史和科学同等重要。


为什么情感很重要?


研究发现,具有情感技巧的人在学校的表现更好,人际关系更好,并且较少参与不良行为。此外,随着工作日渐机械化,所谓的软技能——包括毅力、压力管理和沟通,被视为使人类无法被机器取代的一种方式。美国学校越来越多地教授社会与情感学习(SEL),但这些学校倾向于强调人际交往技能,如合作与沟通。


孩子们经常被教导要忽略或掩盖他们的情绪。情感教育的支持者、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社会学家托马斯•谢夫说,许多西方社会将情绪视为一种放纵或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我们的情绪可以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宝贵信息,但我们经常被教导或被社会化不要去听它们。舍夫说,同样危险的是,把一种情绪隐藏在另一种情绪背后的做法。他发现,男性尤其倾向于用愤怒、侵略和暴力来隐藏羞愧感。


如何去教授情感?


“标尺”(RULER),是耶鲁大学情绪智力中心的马克·布兰克特、大卫·卡鲁索和罗宾·斯特恩在2005年开发的,这是学校里最著名的情绪教学项目之一。在美国和美国之外,K-8年级的1000多所学校都在使用这个项目。


“RULER”这个名字是它五个目标的首字母缩写: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理解情绪的起因和后果;用准确多样的词汇来标记情感经历;以促进成长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



作为一种策略,孩子们被教导关注情绪的潜在内核,而不是迷失在试图定义它的过程中。斯特恩解释说,当一种情绪抓住你的时候,了解它的内核有助于“用名字来控制它”。尽管不同的人对愤怒的感受不同,但愤怒背后的内核是相同的,是感到不公正或不公平;失望的内核是未满足的期望;挫败感的内核是你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被阻碍的感觉。而确定情绪的内核能“帮助一个人在TA所在的地方被看到、被理解和被遇见”。


RULER课程被编入所有的班级和科目中。例如,如果“兴高采烈”是讨论中的情感词汇,老师就会在美国历史课上让学生把“兴高采烈”和“刘易斯和克拉克”的航行联系起来。教学也不局限于课堂,孩子们会被鼓励和父母或看护者谈论他们最后一次感到兴奋的事件。耶鲁大学情绪智力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在RULER学校里,欺凌事件不那么频繁,焦虑和抑郁程度较低,学生的领导力更强,成绩也更高。


为什么情感教育不是常态呢?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科学家和教育者都同意有必要教授情感,但他们对情感是什么却意见不一。RULER课程包含数百个“情感词汇”,包括好奇、狂喜、绝望、沮丧、嫉妒、宽慰和尴尬。其他学者列出的情绪列表从2到11不等。舍夫建议学生从六个开始:悲伤、恐惧、愤怒、骄傲、羞耻和过度疲劳。


虽然心理学在一个多世纪前就被研究,但它更多关注识别和治疗疾病。谢夫花了多年时间研究一种禁忌情绪——羞耻——及其对人类行为的破坏性影响,他承认“我们对情感知之甚少”。也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言:“伦敦的街道有自己的地图,但我们的热情是未知的。”


父母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提示,来鼓励孩子的情感意识:“告诉我一些你感觉最好的时刻。”这是舍夫用来和学生开始讨论的一个短语,但他和斯特恩一致认为:学校不能等到学者弄清楚情绪的名称和数量后再采取行动,请让我们教孩子们如何驾驭这些瞬间的波浪,而不是被抛来抛去。




人工智能时代凸显情感教育需求


文/王平(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28日第10版


未来教育,将越来越依赖情感,以显现其以人为本和创造性。如果忽略人的情感,人将越来越成为空心人,甚至沦为人工智能的附庸。


人的自我明证,离不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关怀


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占据、排挤使得人的价值被压缩、坍塌甚至消解。对此,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丰富自我体验、获得人际关怀支撑而帮助他们不断明证人的主体存在,加强人的观念和意识。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就不得不回到“人”本身,尤其回到对人生命、情感的观照中,帮助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自我经验,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这类经验能够帮助个人体会生命的价值,增加人的创造、感受的深刻性、丰富性,成为机器无法替代和超越的人。


无论是对学生情感的陶冶,还是着眼于对学生人际情感关系的建立,都不能仅靠书本教学和认知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和精神丰富,既是教育教学目标的回归,也是教育教学需要拓展、丰富的途径。


而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情感教育,有赖于师生共同的情感品质的提升。情感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情感条件、环境和素养的提升等,都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课题。


有意义的学习,有赖于高质量的情感


在人工智能与教材、学生、教室的渗透和融合中,平面化、静止形态的教科书和教材更有可能借助技术而实现对知识的重现,使知识立起来、活起来,学生的思维在立体空间中激活,学习过程的感受性、体验性大大增强。


一方面,物理空间与技术空间交融,构成新的学习场景,师生、生生的交流都有可能打破对教室的依赖,实现远程交流。但是交往频率、次数和便捷性的增加,并不等于交往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只有融进人的情绪情感,注重体验和感受,才有价值。


另一方面,情感因素的融入,使学习成为真正有关生命质量的活动。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关于儿童学习的项目结果显示,大脑发育过程中接受的信息刺激,在促进学习和大脑发育方面有限,真正产生影响的是学习者和他人的交往——尤其是儿童,他们更多是在与他人结成的安全关系中学习。除了获得知识、信息、语言等静止性、符号性、单一性因素的刺激之外,还伴随着情绪情感因素,例如表情、神态、身体动作等,这些恰恰标识了人学习的目的,即促进整个人的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唯有真正与生命融合,为生命成长提供滋养,才能显现价值。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

  

一方面,人工智能使得我们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便捷,一方面,也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导致评价导向的简单化、价值观的线性化,造成对丰富人性的倾轧,使得生命变得浅薄,生活成为碎片。


人工智能能否解决学校教育的一切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时候学、如何学、学什么,依然需要做出选择。人工智能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育权的让渡,更不意味着教师退场。这种辨别和取舍,考验教师对教育契机的捕捉、对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的了解,以及对教育目标的把握。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将从教育教学中的“航船”成为“舵手”,对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尤其是真实的成长状态作出判断,并基于这种判断,为孩子们设计课程、组织教与学。


而这个过程,依靠传统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必须不断塑造自己良好的情感素养和条件,尤其是在对学生情绪情感的识别、回应的过程中,组织教学,担负起未来教师的使命。


  


一所致力于情感教育的学校是如何养成的


作者/吴蓉瑾(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

来源:“教师博雅”微信公众号


很多人问我,你们学校的特色是什么,经过十多年实践,我可以自信地说,是“情感教育”。


多年前,我们学校就开设了情感教育课,每周一节,15分钟。有了烦恼,大家一起出主意;受了委屈,大家共同来安慰。情感教育课的真情流露,沟通了生生、师生,甚至孩子与家长的情感,教会了孩子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如何以诚待人。孩子们从简单的情感宣泄,逐步转向更注重情感体验,更关注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探索中,我们明晰了要培养“会学习、善交往、明道理、学创造”的人。十二个字的背后饱含丰富的情感因素,让富有情感力的教师在课堂上、活动中,激发孩子积极情感的产生,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情感能力。



 培养“暖色调”的情感品质


“暖色调”,给人以活泼、兴奋、愉快的感觉,这里指情感的温暖与热烈,体现正向、积极的情感。


  • 激发兴趣、爱护好奇心,培养专注、迷恋的爱智之情


兴趣和好奇心是引领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给以引导,孩子对知识的迷恋和专注就会迸发出来。


很多人认为,目前学校把信息化应用于课堂教学非常成功,却不知道很多金点子就来自于孩子,例如在iPad中设计草稿纸环节,以便让老师随时查阅答题过程;又如以虚拟成像来展示同伴的手工作品,以红外感应来呈现蝴蝶标本,这些被激发的学习兴趣,痴迷的状态,不正是我们期盼看见的吗?


  • 学会同情、和谐相处,培养仁爱、体谅的友善之心


有人说,温室里的孩子缺乏爱心,即使参加公益活动,也是应景而已。其实,只要科学地整合资源,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孩子在一些突发事件和日常情感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是非常感人的。


贵州“跛小丫”到上海寻求医疗支援,云南“无臂老师”江声发希望提升教学能力,我们邀请他们来卢湾一中心小学,一来让孩子们在与他们朝夕相处中学会关爱、呵护,二来学习他们笑对困苦的精神。


  • 感受快乐,体验民俗,培养健康、雅致的生活之趣


今天,小孩子对传统民俗了解较少,缺少对快乐生活情趣的感受。我们一直努力将情感因素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营造情感陶冶文化,创设许多活动。“中国人过中国年,我爱我的中国节”“老上海风情”“舌尖上的上海”“老上海行当”等主题,让孩子了解传统民俗,品味生活情趣。


  • 实践探究,热爱民族文化,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挖掘教学文本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适当拓展,是情感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各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加以挖掘开发,引导孩子主动探究,增强孩子对民族情感的体验——


听,孩子们用流利的英语为一大会址参观者讲解;看,孩子们耍上一套咏春拳,体会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从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到爱家乡、爱祖国,“暖色调”的情感品质就是在这些点滴中形成。 


 启蒙基本的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一般包括移情能力、情绪辨认能力、情感调控能力与表达能力、体验理解能力等。


  • 学会情绪的自我感受,鼓励真实表达情感


对于情绪的自我宣泄、自然流露、真实表达本是孩子的天然欲求,然而,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反常:不敢宣泄或宣泄不当,羞于流露,不会表达。原因在于孩子缺乏表达的机会,缺乏宽容的氛围,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感受性逐步弱化,阻碍了人格发展和心灵健全。


因此,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必须从情绪的自我感受和真实表达开始。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情感教育课”就是很好的途径,也是启动孩子们宣泄、倾诉、交流的第一场所。


  • 学会感受、辨认他人情绪,体验、理解他人情感


我们还要教会孩子体验、理解、辨认他人的情绪、情感。只有灵活地感受并且正确地辨认各种情绪,才能做出正确行为,表达健康的情感,对他人情感变化和内在需求有所领悟,作出回应。


这种情绪感受性和情绪辨认能力,需要大量实践。日常,学校、教师加强情感输出,为孩子提供输入情感的机会,各类红领巾小社团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去学习观察辨识,有效地促使了孩子情感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 学会反馈、输出自身情感,增强情感交流能力


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是不断输出情感的过程。在增强情绪感受的同时,还要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并对他人的表现做出反馈。为此,学校开展了“我为妈妈圆个梦”“寻找身边小问号”“学习身边感叹号”等活动,让学生准确表达情感,学会赞赏他人,悦纳自己。 


十多年来,学校的情感教育已经初具成效,在学生群体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情感谱”,即自动追求某种情感体验,自动追求某种价值,最终形成完满的人格。



微信公众号

LIM领导力教育学院

微信号:CoveyEducation

汉晟国际教育

微信号:CMLCovey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