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全人教育 释放卓越潜能

Dedicated to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Unleashing Greatness

top

自我领导力教育漫谈 | 家庭篇 · 空心病正在吞噬年轻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5-23 15:53:08

简介:

“空心病”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教授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由于价值观的缺失导致的心理障碍,其表现为:

▸ 抑郁:根据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26.4%的中小学生有抑郁的状况。这种情况是普遍的、广泛的。越是所谓的好学校,比例越高,而且服药效果并不是很好。


▸ 孤独:现在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感觉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


▸ 自我缺失:不能真正得到自我认同,未能形成支撑积极学习和生活的价值观。


▸ 自我厌恶和否定个人的现实成就无法支撑自我价值感。


▸ 人际关系基本良好,为了维系良好的外在形象,寻求外部认同,同时恐惧被评价。


▸ 有自杀倾向。

根据徐凯文教授的研究,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30.4%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空心病”这个名字很形象,“空心”就是那种“内心空洞和精神虚无”的感觉。这些孩子从小都是好学生、乖学生,然而进入了青春期前后,他们却陷入了深度的迷茫、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中。

一个人的努力如果不是源自自己内心的某种渴望,而是仅仅做给别人看,就好像是外表完美的人,内心却是空的。孩子呈现出来的不是“真我”,而是一个符合别人期待的“假我”。


我们不仅要问,过去物资匮乏,我们的孩子缺衣少食,却大多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现在,物质富足了,孩子们衣食无忧,有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可以便捷地与世界互联互通、眼界开阔了,理应活得更加开心,为什么却“生病”了?


不得不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幸“与”不幸“。物质富足了, 精神生活的需求就凸显出来了。社会竞争的加剧,各个阶层特别是中产都面临着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势必通过“教育军备竞赛“来强化下一代能维持阶层或能更上一层楼。这样就容易导致教育的功利化,而功利化必然带来教育结果评价的单一化


可是,我们的孩子面对是一个视野渐渐打开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多元化的外部世界。理想与现实、假想与真相、期望与失望,彼此交织着、撕裂着,这其中的内心冲突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后突显、激化。社会现实竞争最终化为了家庭的沉重负担、几代人的迷茫和无数家庭的不可承受之痛。

青春期集中爆发的空心病,病因早在孩子成长、父母养育的过程中就慢慢形成、发展、累积了,预防空心病要从娃娃抓紧,要从家庭开始。如何让空掉的内心慢慢充实起来呢?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填充哪些空洞的内心呢?

让孩子真正爱自己

建立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健康自恋


王尔德说“自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我想说自爱更是一生坚强的开始。


笔者曾去过一个16岁离世的天才少女的父母家探望慰问。孩子的母亲说过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我觉得婷婷从来也没有做过自己。

婷婷父母在收拾女儿的遗物时,发现了女儿在小学给父母亲手制作的贺年卡,女儿自己绘画,并一笔一划地写了给父母的祝福语,女儿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成为让父母骄傲的孩子……女儿短暂的一生,品学兼优,才华初现。但是, 这仿佛更是为了让父母感觉幸福骄傲。乖巧的小才女在父母的教导下、循着学霸的道路,一路小跑进入了最好的中学、最好的班级,却在最美的花季,陷入了深度的虚无感和无助感中,最终黯然凋零,留下心碎、自责、茫然无措的父母……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常常问自己,我爱自己吗?何为爱自己?是吃好喝好穿好玩好吗?是努力健身护肤,成为有腹肌有线条的狠角色吗?还是读书破万卷,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是努力拼搏,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成为别人心中的人生赢家?是的,这些都是爱自己的表现,但是真正的爱自己,还远远不止这一切。


爱自己还包含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潜能;爱自己也包含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理解自己的有限性;爱自己更包含勇敢地表达自己,对不喜欢不适合的事情坚决说不…..爱自己就要珍惜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生理)心(情感关系)脑(智力)灵(精神灵魂),让自己身心脑灵不断得到更新滋养。

爱自己的人深深地相信:我是值得被尊重、被肯定、被珍惜、被爱的。这会带给她力量和勇气,这会让一个人坚强坚韧。爱自己是一个人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最重要的力量。爱自己并不是爱一个理想化了的完美自己,而是爱自己的方方面面——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自己的梦想以及自身的矛盾。真正爱自己的人,自然也会爱别人。因为爱是杯满自溢,一个人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


爱自己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从小培养。真相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由于从小很少在家庭或学校中得到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我们为了得到成人的关注、认可,就努力达到成人的期待,长此以往,当这样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和成年以后,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就真是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从小爱自己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接受自己。这种对自己的理解、接纳、尊重,最终都会化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和维修点。


如果您真正无条件爱您的孩子,您一定会从他(她)很小时就培养他(她)想让成为一个爱自己的人。为了让孩子拥有爱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现在您会如何做出哪些调整、哪些选择呢?


让孩子真正爱家人

建立基于情感的亲子深度连接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很多父母都在忙生存忙工作。真的应了那句话——孩子,我搬砖就没法抱你,抱你就没法搬砖。


更多的家庭则是全家总动员,祖辈看娃,父母养家,娃学习。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就只有学习,功课要出类拔萃、才艺要拿得出手。至于家务,大都是家长大包大揽,大多数孩子是不做家务的。


有一个家务研究表明,常做家务的孩子更有责任感、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剥夺家务,也就剥夺了他们建立家庭责任感的最佳机会。现在很多孩子对家庭没有很强的责任感,但是孩子的成长是多维度全方位的,身心脑灵缺一不可。过渡强调学业,忽视其他就势必导致身心失衡。这些年,我们见到了多少优秀孩子的厌学、迷茫、抑郁。

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特别注重关系的建立和责任感的培养,从观念上看,启蒙文《弟子规》开篇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中国古人的教育观念里,学做人先于做学问。启蒙教育有次第:从亲爱家人,到谨慎守信,到博爱大众,以上为做人之本,做到了上述几点,孩子才开始学习知识、识文断字。


著名的荣氏家训的十二条: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的父亲曾经说过,“治家立身,有余顾族及乡,如有能力,即尽力社会。以一身之余即顾一家;一家之余,顾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皆所应为。我们可以看到,建立宗亲关系和培养家庭责任感, 是先于学业功名的优先考虑。


事实上,基于学业成绩等功利目标建构的亲子关系往往很脆弱,因为处于这样的关系中的父母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有条件的爱。真正的深厚的亲子关系是建构在无条件的接纳的基础之上的情感的强连接。无条件的爱才能让孩子接受有规则的管教时,内心是安定的。爱孩子,就建立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像自己的被接纳的关系。

亲子之间除了学习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这些交流涉及孩子的喜怒哀惧,孩子的成长中的困扰。父母只和孩子谈学习,往往源自于特定的心理防御——情感隔离,当我们自己觉得焦虑和无助时,我们常常需要通过隔离的方式,来防御那些焦虑的情感体验。只谈论学习,让我们可以避免和孩子产生全面的连接,疏离的人际关系往往就是孩子最深切的无助感的根源。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没有亲密关系的人是悲凉的、也是危险的。孔子说“食色性也”,但是没有人会因为没有性而自杀,却有无数的人因为没有爱或者失去爱而自杀。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命质量至关重要。在人遭遇挫败和困境时,健全的人际关系会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这就仿佛在人生的疾风骤雨不期而至时,只有有着强劲有力、疏密有度龙骨的雨伞,才能给我们挡风遮雨。


已故著名的心理医生、家庭治疗师李子旭曾说过“亲子之间关系大于教育、先于教育”;著名心理医生武志红先生说:“关系便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生命早期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基本人际关系模式。好的亲子关系足够的接纳和包容,师生、同伴的连接感就像是大树的跟,跟系发达,大树才有力量向阳向上生长。孩子一生的幸福始于生命早期的亲子关系的建立。



拥抱真正的生活

停止针对孩子的虚构现实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讲述了一个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海景镇这个近乎完美超现实世界中,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被精心设计安排并现场直播、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的真人秀节目主人公楚门的故事。


当他发现自己的完美现实并非真实的时候,他毅然决定放弃这一切看似美好的一切,迈向未知的真实世界……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真人秀,世界的边界不是幕布的尽头。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为孩子建构的那个从班级到补习班培优班校、从校门到家门,从校园到游乐园的世界。现在都市孩子很少走到户外接触大自然,很少和除了父母祖父母以为的人建立连接,没有足够的朋友,没有情感的链接。他们没有和世界的充分链接,现实感非常弱。这像不像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


我们常常低估孩子的面对现实的承受力,要知道一直生活在虚构的现实里的人才会在真实的世界里彻底迷失。我们可以大胆一些让孩子在可控的真实世界里去探索、体验、发现和成长。让他们走向户外、接触阳光和泥土,让他们进入养老院、孤儿所,让他们去参与社区的服务,感受到世界的真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爱的意识和能力。更好的真实体验是让他们和老少边穷的孩子们互联互通。


家长也可以通过家庭会议等方式,把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工作体验和孩子分享。让孩子明白真实生活的酸甜苦辣,当孩子看到父母亲为了生活拼尽全力不放弃、他们会更加理解和体谅父母。父母对待工作生活的积极负责的态度,也会内化成为未来孩子的生活工作态度。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家庭的重大开支,让孩子参与甚至主导家庭的重大活动。孩子进入真实生活场景的不仅仅可以让孩子理解社家庭和社会生活,更能培养孩子与世界的连接感,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和责任感,这些都将变成孩子未来的幸福力。


真实世界才有人间烟火和情感连接。面对真人真事解决真问题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我们常常低估孩子对现实的理解力和适应力,高估自己虚构现实的能力。孩子害怕的从来不是能力有限的父母、不富足的家境、有瑕疵的班级、不完美的社会,孩子害怕的是这个世界没有在乎自己和自己在乎的人、这个世界只在乎他的“优秀”,无人接纳他的”平庸”


树立真正高远志向

利己利他利世界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无疑,从纳粹死亡集中营幸存的维克多.弗兰克尔是这样的人, 儒学圣人,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也是这样的人。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提及一个特殊的案例:二战纳粹集中营的犹太精神病学专家、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他通过亲历和观察思考,发现即使在人间炼狱的死亡集中营,也有人能找寻到人类的最后的自由和苦难的意义,他们保持了人类的高贵尊严,善良坚韧利他,他们往往比哪些身体条件更好一些人的能坚持更长久的生存时间。意义感让绝境中的人心中仍有一丝曙光。弗兰克尔想要完善意义疗法,这让他对苦难有了一个抽离的视角,也成为弗兰克尔存活下来的关键信念。


尼采说过:凡具有生命者,都在不断地超越自我。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 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事实证明,明白为何而活真的可以让人悦纳任何。


空心源自于意义感和价值感的缺失。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意义感和价值感呢?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柯维博士提出了习惯2:以终为始,建立个人使命宣言并以此作为人生蓝图。创建个人使命宣言就是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寻找生命意义的方法和途径,用使命宣言引领自己的人生就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


儒家圣人阳明先生在其《教条示龙场诸生》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大教条。关于立志,阳明先生强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白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我们看到阳明先生提及立志时,不仅仅提到立志是成事之本、做人之始,先生还进一步提出了立什么志,则会成什么人。志当存高远,成为圣贤之人须有圣贤之志。阳明先生很早就树立了成为圣人的高远志向,他用波澜壮阔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立圣贤志成圣贤人”这一自我实现的预言是如何成真的。


立志,就是树立个人使命宣言。


立志就是要为自己找到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绝不是考多少分,上什么学校,赚多少钱,住多大房子……这些功名利禄目标所能承载的。树立个人志向,不仅仅是指向个人天赋的开发和自我价值实现,而是在为更多的人服务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立志,是要把自己这块料铸造成器,利己利他利世界。


笛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浑浑噩噩的人不会孤独,不会迷茫,不会抑郁、不会思考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


我们应该对年轻人的“空心感“同理共情、对他们的痛苦充满敬畏。因为,这都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是一个人思考而无果的表现。让我们每个家庭都能早早省察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从成长的实际出发,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审视,从身心脑灵全人维度去规划,从不断内卷的教育迷局中抽离出来。让爱、让光、让力量、让勇气润物无声地注入孩子的心田。



教育最重要也最难的任务是让孩子对做最好的自己这件事负起责任,并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我领导力漫谈专栏

特约专家

张哲

富兰克林柯维教育国际认证讲师 

国家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资深讲师


微信公众号

LIM领导力教育学院

微信号:CoveyEducation

汉晟国际教育

微信号:CMLCoveyEducation